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Attempting to reconnect
Something went wrong!
Hang in there while we get back on track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入市近10年,我所走的投资路,来自雪球达人秀。
在小县城出生,从小缺乏财商教育,在一线工地从事建筑工作,投资全靠自己摸索,这些不利因素都没有阻止他对投资的热爱。
从12年买入第一支股票开始,持续近十年的投资,他不断钻研、读书、和其他投资人交流,终于摸爬滚打出了自己的一条投资路,在雪球上分享他关于基金的知识。
有的人可能生在罗马,但有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也能踏踏实实走到罗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阡陌说的投资故事吧。
投资是不断积累的兴趣
我是八零后,出身在苏北一个县城,18岁考上大学才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整个学生生涯基本没读过几本投资书籍,倒是经常从图书馆借很多文学书看,现在有点后悔没有早点啃些投资类书籍。
04年参加工作,从事建筑行业,头几年都是在一线工地,可以说风里来雨里去,也吃了不少苦,都说现在的996苦,那是不知道我们土木人的苦,当时根本没有休息,有事只能请假。
09年考了一级建造师,之后在职读了建筑经济与管理的工程硕士,可以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工程管理人员。
从12年至今的近10年,我投资股票、基金,不断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投资也逐渐成了我的兴趣,去对比数据、挖掘好股好基能让我由内而外的兴奋,分享投资笔记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我很喜欢看雪球上的内容,也乐于在上面交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讨论投资,对我来说也是很宝贵的。
从小缺乏财商教育,投资全靠自己摸索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缺少财商教育,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都是自己摸索,走了不少弯路。
比如从逻辑上根本不知道炒股挣的是什么钱,只关注K线波动,不会分析企业基本面和前景。
投资至今,我也踩了很多坑。
12年我在管理一个工程时,有一个甲方领导特别喜欢炒股,为了寻找共同话题,我也去开了户,买入人生第一支股票,买的时候啥都不懂,一起玩的大学同学因为玩过股票,在他的“指导”下买了奇正藏药,记得当时是12元多,反正没拿多长时间就抛了,当时投入股票的资金也不多,买的也大多持有时间不长,后来陆续看过台湾胡立阳的炒股教程,也简单研究过缠论。
15年牛市前我们项目总监跟我说有个内幕消息,某只个股可能要重组,轻信买入后却被腰斩,可以说15年之前炒股都是不得要领。
15年牛市时拿了些伊利股份,拿到17年出坑就跑了。
PtoP大火的那几年也玩过PtoP,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了股票,陆续买过珍藏旧版人民币、熊猫金币等。
17年起我买了雪球系列成套的书和国外经典的投资书籍开始啃,也关注了不少大咖。
我有个大学同学,他也看了不少投资类的书,是我们班投资股票最厉害的,在这方面心得颇多,胜率也可以,我就和他联系多了起来,遇事和他交流看法。慢慢地我也大概搞懂了投资挣的是什么钱,对波动也看得越来越开。
通过不断看书学习,加上之前几年股市的磨砺,我渐渐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从此心态也渐渐更稳了,也知道财不入急门,大概知道投资挣的是什么钱,是企业成长的钱还是估值情绪的钱。
也大概知道了价值和成长,大盘和小盘,知道了自上而下的宏观、中观、自下而上的微观;知道了周期、非周期,景气度、产业趋势、确定性等等财经的大概逻辑。
关注了一些投资类号主,但良莠混杂,有时通篇看下来都是猜市场的短期走向,干货不多,所以难免觉得还不如自己整理一篇。
我猜投资基金的小伙伴很多喜欢用EXCEL自己列表统计一些数据,我也经历过这个状态,所以找数据、对比成了买基金过程的一个乐趣,写投资笔记并分享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我喜欢满仓,但分散持有
17年可以说是我投资的分水岭,18年初时其实我已经满仓了。
我目前始终保持的是满仓状态,股票和基金比大概是7:3左右,目前股票采取的是基金化运作和分账户打新策略, 21年中了4只新股,前几年也陆续中过新股,买的大多是龙头股,目前持仓按占净值比排序如下:腾讯控股、长春高新、凯莱英、迎驾贡酒、迈瑞医疗、洋河股份、药明康德、隆基股份……
依旧是20年大白马风格,因为长期比较看好医药、消费、互联网、云计算等,腾讯占比8%左右,前十大持仓占比约38%,两个月前把宁德时代卖飞了,从160多拿到520左右,格局还是有点浅了。
自从分散持仓后,单只股票的收益率就提高了,但腰斩的也有,天立教育、中公教育都腰斩了,好在因为仓位比较分散,腰斩的个股对整个持仓净值影响会越来越小,整个持仓波动不会太大。
20年净值增长较快,21年因为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持仓不多,在打中了4只新股的情况下,净值增长不多。
另外,我基本不上杠杆,对每天的波动看得比较开,平时也不盯盘。我全年的换手率很低,比较佛系。
我相信股票组合长期还是能向上的。
选股我比较看中优秀的低换手率基金经理的前十大重仓,结合自己的认知,在估值不怎么贵的情况下,长期ROE也比较高,我可能会考虑买入,买每只个股都有分批建仓计划,留下假如腰斩下跌加仓的空间,尽量做低成本价。
当然,这样做可能踩雷的概率大一些,这时需要谨记的是,腰斩的个股谨慎加仓,或者拉开加仓的幅度和空间。我们小散比基金经理有个优点就是没有KPI,拿时间来换空间。
对个股的行业我也会有偏好,喜欢弱周期的消费和医药,比如消费行业,一个人一张口,14亿人14亿张口,每天要填进去多少粮食,一天不吃饿得慌,和消费有关的指数,特别是食品饮料指数长期是走牛的。
再比如医药行业,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肯定是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产业肯定是利好。
所以美国、A股历史上长期涨幅比较好的行业我给予的仓位会稍重些,也会自上而下从长期逻辑看产业趋势,目前比较关注护城河、景气度和产业渗透率指标。
按照海富通基金经理周雪军的话说,就是尽量到鱼多的池塘打渔,才能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分散持有的基础上,我也会择时买卖,在股市显著高估时,连底仓也是需要下降的。
怎么判别高估还是低估呢,市场上有很多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看,比如沪深股市一段时间的成交额、资产证券化率、AH溢价率、PE/PB水位、百度搜索排名、融资融券额、新开户人数、基金销量等,还有一个就是生活观察,不怎么聊股票的同学群突然开始聊股票了,扫地大妈也开始看股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