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长城汽车最近为什么暴跌

06:14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长城汽车最近为什么暴跌,来自金凤一号。


长城汽车开年以来已腰斩,而且跌幅要远远超过同行,我今天来讲讲出现现在这种行情的原因和逻辑:


市场背景不讲,高通胀下的加息周期是大熊市的环境,所有风险资产的估值都会下行。今天核心讲讲在基本面视角下,为什么长城汽车近期的跌幅如此惨烈而且远超同行。


先来看竞争格局:


当前从大周期看,国内汽车行业变革的前半场是新能源替代,下半场是智能化。


新能源替代竞争的核心是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尤其是电池的产能。目前看,电机、电控的供应链比较广泛,电池的供应属于极度紧缺,所以谁有电池产能和稳定的供应谁占优。目前看长城有自己的三电技术,电机电控来自蜂巢易创,也外购联合电子。电池有蜂巢能源,属于后起之秀,产能爬坡的阶段。目前长城电动汽车的电池近六成外购四成采购蜂巢自己的电池,但蜂巢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智能化竞争的核心是自己的计算平台和数据积累。目前看长城有自己的毫末智行平台和仙豆智能平台,仙豆目前名声不大,但自己的车机系统更迭很快已经见优。毫末目前在国内的名气很大,高速NOH的评测水平在国内落地汽车中领先,今年中出城市NOH后,水平和落地能力算在国内的前三,有望排第一。


那么看上面,长城汽车在三电和智能化上的储备和落地都不错,也即在新能源替代和智能化竞争的占位应该是较同行还是占优的。那么问题来了:近期长城汽车为什么跌的如此惨烈?


先说结论:当前国内汽车业的竞争格局和核心:销量即正义。目前长城汽车的销量预期,一直在落空,所以估值逻辑一直被市场所证伪。


为什么销量即正义?


因为新能源替代的逻辑,首先要从销量和占比中得出优势。一个是绝对数量,一个是市占率。


而智能化的逻辑,关键也在于销量。自动驾驶这块,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还未完全成熟。算法上业内大多都是通用的,竞争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的积累和获取,而这也归结到需要落地和走量。这也是特斯拉一直降价走量的原因。


那么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来看看长城汽车现在危及基本面的困境。用一个字来表达核心问题,就在一个“量”上。而量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问题上。


第一:供应链管理:


哈弗基本盘和竞争优势热销车型等,因为四驱和ESP芯片短缺的问题,迟迟无法放量,造成了整体不及预期。侧面反应出“大中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出现一定的能力不及。当然当前有疫情影响的背景,但相比其他车企显得更加短缺和被动,就说明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是存在问题的。


第二: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销量预期,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令市场困惑的。


长城的新能源主要体现在欧拉和WEY,而自动驾驶等智能化上,因为有摄像头、雷达等硬件的附加成本,主要也寄托在WEY品牌上。


所以,不论是从新能源替代的逻辑,还是自动驾驶的逻辑,市场都需要看到这两款品牌的走量。如果说哈弗品牌是长城的金字塔底座,那么这两个品牌就是金字塔的腰部,而坦克500、带激光雷达的机甲龙之类的高端品牌是塔尖,属于不能走量但足够耀眼,体现企业综合技术实力,用来拽着腰部的那部分。


然而,长城汽车现在的一系列经营决策令市场非常困惑,体现在:


1、作为新能源主力的欧拉车型,黑白猫等低价车因为原材料涨价暂停接单了,现在只留了一款欧拉好猫的车型和一款刚刚要上市的芭蕾猫产品。


2、作为新能源的魏牌车型,一直处在产品定位不明和销量下滑的泥潭,近期摩卡发布会定价在29.5-30.5万之间,价格直接拔高而市场接受度完全未知。


以上两个决策都在向市场透露一个信号:就是这两个品牌都不在追求“量”了。


而这一系列的决策,直接把市场对长城汽车“腰部”的销量预期打没有了,同时也造成了“新能源替代”和“智能化普及” 的两个估值逻辑随即坍塌了。


欧拉涨价有原材料,特别是电池涨价的因素。摩卡定价30万,是为了给后面的车型,包括哈弗系列的混动,拿铁等车型拉开空间。


这两点貌似在局部上都有一些决策的合理性,但放在竞争格局的宏观上,一旦有害于整体的销量,所有的结果将都是错的。


如果没有销量,新能源替代如何实现?智能化领先如何落地,如何积累大量数据?2022年190万辆的销量目标从何而来?


面对市场的疑惑和质问,长城汽车没有回应。不知是故作深沉,还是也茫然无措。


如果没有销量,新能源替代将变为虚幻泡影,智能化领先将变为海市蜃楼,2022年190万的销量规划也将是空头指标。


一切的关键在于“量”,要以“量”为经营中心,要以“量”为竞争之纲。


目前长城汽车港股的估值里,我认为已经没有了新能源替代和智能化领先的因素,回归到了一个有一定传统车销量基数和盈利能力车企的定价。这是“危”也是“机”。如果将来两个逻辑在长城这里回归证实,企业价值还将一飞而起。如果证伪,也许真的会沉沦下去。


一切看后续长城在战略经营决策上的清晰度和务实度,以及行动力!是非成败,后续大家就盯着“量”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