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会有第四次石油危机吗?(上)

08:09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会有第四次石油危机吗?来自思想钢印9999。


1、原油怎么了


超过认知的异常现象一开始往往以常见现象的面目出现,因此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大部分危机的范式。


去年有一种说法,原油价格达到70美元以上,美国的页岩油气厂商的产能就会释放,可油价在70美元以上已经9个月了,页岩油气的新增产能在哪儿呢?


冲突之后,很多人按以往战争的经验认为油价只是短期波动,但现在看,不像。石油和天然气股票20多年来首次与美股大盘出现“负相关”,这种现象更多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两次石油危机中,而近二十年,原油都是顺周期的。


在过去的认知中,油价的驱动因素是这样的:


经济过热,需求上升,导致供给不足,油价上涨,引发商品成本上升,抑制下游需求,引发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弱,传导到上游,导致油价下跌。


这是一个典型的供需框架,以往大部分时候都有效,最典型的是2007~2008年,由于中国经济过热,需求推升油价,油价爆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转向衰退,需求下降,油价又暴跌。


但从理论上说,这个供需框架只在之前的能源消费体系内成立,一旦这个体系发生变化,整个供给弹性都会改变。石油到底怎么了?


2、石油为什么曾长期低价?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地回顾一下石油近几十年的变化。


石油最初只是用于照明,最典型的产品是煤油,是电灯出现前最主要的燃料,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从1967年开始,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首次超过煤炭。


石油不仅是能源,下游还诞生了一个庞大的石油化工行业,下游产品从汽油柴油到各种塑料、建材、农药化肥、纺织品等,石油也成为大宗商品之母,油价与CPI直接相关。


为什么石油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产生了这么多的下游产品呢?除了本身的特性之外,也因为在中东地区发现了优质易开采的石油储备,这两者结合,造成长期低价的石油。


这个现象以前解释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廉价石油资源,故意压低价格,剥削石油产出国的利益,但这种说法不完全符合逻辑。


从地缘的角度看,油价上涨时,财富从石油消费国转移至石油生产国,下跌时则相反;但从行业分配的角度看,上涨时,利润从下游转移至上游,下跌时则相反。大部分石油公司都是私人资本,为什么要压低自己的利润去补贴下游呢?


真正动力在于,这种“补贴”是有利益的。


举一个例子,尼龙丝袜是1939年发明的,早期的尼龙产量很少,价格昂贵,只是贵妇人的时髦产品,二战时划为军需产品,黑市价格最高卖到 3000美元,到了5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尼龙丝袜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尼龙只是石油的下游产品之一,所有的“补贴”都是为了创造消费习惯,创造新需求,没有大规模廉价的石油,就不会有如此庞大的石化产业。


大家一定想到了互联网平台的免费和电信运营商的流量降价策略。


“石油——石化”产业链就是七十年前的互联网经济,石油就是流量,石油公司就是电信运营商,石化产业就是互联网平台,下游的产品就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应用,低油价和低价流量一样,是为了让下游应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形成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


巨大的行业发展空间和增速又吸引了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加速了产业化的过程。


“资本大规模流向石油开采行业,中东的低成本油田、下游不断拓展的应用场景”,这正是70年代以前油价长期保持廉价的三个必要条件,特别是最后一个。


如果这三者形成的关系链没有改变,那么石油价格的波动就是“供需关系框架”内的,需求是主导因素,油价随着经济“繁荣——衰退”周期而变化,供给是人为的应对因素,上涨时增产,下跌时减产,所有战争等引发的油价上涨,都只会引发短期的油价波动。


但两次石油危机,让这个关系链开始变得脆弱。


3、石油危机的另一面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石油生产国进行减产,以提高石油价格,导致油价暴涨,引发高通胀,主要西方经济体GDP普遍下降5~10个点。其直接原因,是中东产油国为了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甚至一度中断对美石油输出。


这里有两个疑问:


第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60年就成立了,为什么在1973年以前,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第二、石油是由石油公司而不是产油国开采,这些石油公司在石油危机中到底是什么立场呢?


在70年代国有化之前,中东石油几乎都掌握在欧美跨国石油公司手中,阿美公司全称“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前身是“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石油公司”,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还是美国公司(后来才国有化),沙特曾经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被阿美公司租赁下来,是实际影响沙特政策的力量之一。


事实上,OPEC之所以在成立十几年后,才开始对油价进行有效控制,正是因为,这些西方石油公司到此时才开始支持对“母国”的石油限制。


石油公司为什么要“背叛母国”呢?除了要维护与产油国的关系之外,更是这些石油公司借助国际政治的变化而改变“低价补贴换规模”的经营战略。


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产量实际下降并不多,更多是短期断供的冲击,却导致油价暴涨两三倍,并且“再也回不到从前”,这本身就说明,之前的低油价是补贴下的不正常价格,结果是下游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如今石化产业已完成对主要经济体的渗露,再继续保持低油价就毫无意义,第一次石油危机只是油价回归正常的催化剂。


只是,石油危机把资本主义世界从繁荣的幻象中揪了出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今天,运营商一夜之间把流量(包括宽带)价格提升5倍,我们能回到原来没有网络的生活状态吗?我们当然无法断网,但只会保留最基本的通讯、支付等工具类应用,减少娱乐、网购的时间,戒掉看短视频的恶习,至于VR这种极度吃流量的应用,可能就成了奢侈品。


当然,数据流量和石油还不太一样,运营商并不产生流量,只是流量的“搬运工”,流量实际上是内容平台组织创造的,如果定价太高,流量的生产也会停止,但总体上,由于运营商的重资产属性和“网络效应”造成的天然垄断,仍然是最有定价权的一方。


石油危机的结果,各国开始建立大规模的石油储备,以应对产油国的供给端冲击,第二、三次石油危机影响不及第一次。


“全球资本——优质低成本油田——下游产业”这个体系,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不再采用“低价换市场规模”的发展路径,回归正常的产业逻辑,但体系总体上仍然在维持,因为下游的产业离不开石油,中东也只有石油,油价上涨太剧烈也会导致替代能源的出现,损害石油生产国的利益,石油投资仍然有利可图。


但两次石油危机也使全球开始反思过度依赖石油单一能源的脆弱性,瓦解这个三角关系的力量还是悄然出现了,这就是——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