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Attempting to reconnect
Something went wrong!
Hang in there while we get back on track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除了恒大模式之外,开发商又发明了多种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土地的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万达模式”与“华夏幸福模式”。
政府要持续开发新城,就要让居民愿意搬过来,其中大型商业中心是必不可少的,但商业又依赖人气,这就给出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万达模式”就是开发商试图帮政府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全国规模化开发“万达广场”,积累了出色的招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快速催熟地块,吸引人气。万达本身则从低价土地和高价楼盘的差价获利。
但“万达模式”的快速规模化招商,仍然需要高杠杆的加持,加上这一模式产生了大量回收期长的自持酒店和商业地产,再加上盲目多元化和海外投资,最终,万达也没有能走出资金链断裂的怪圈。
如果说,“万达模式”是帮助二三线城市政府快速催熟城郊新地块,以尽快获得财政收入,那么“华夏幸福模式”就是直接代替政府开发新城,因为这些四线城市的政府,连开发土地的启动资金都解决不了。
华夏幸福的PPP业务,包括从土地一级开发,到住宅二级开发,再到城市运营的三级开发,甚至包括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等典型的政府事务。
华夏幸福的核心收入和利润不是住宅销售,而是产业发展服务,就是政府按比例返还的招商落地的投资额,相当于是把整个土地开发和招商业务一起打包给华夏幸福。
如果说,土地财政是“政府公司化”,那么,华夏幸福模式就是“公司政府化”,结果也很明显,固安用了18年的时间,让财政收入增长90多倍,从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县变成“投资潜力百强县”。
“华夏幸福模式”的问题在于,公司可以经营政府业务,却无法获得政府的信用,融资成本高于地方债,加上园区开发资金回收慢,华夏幸福至2018年陷入财务危机,股价三年跌了87%。
没有企业喜欢这种“高杠杆、低毛利、高周转”的生意,所以房地产的估值越来越低,融资成本越来越高,但不喜欢也没办法,房地产行业的核心原料“土地”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不得不考虑地方官们的利益诉求。
去年的三道红线的最严厉政策,只想解决房地产商的负债问题,却无视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的土地金融,最终引发了房企的债务危机,到头来,还是要救这些地产商。
那么,假设这一轮债务危机中,国企和财务稳健的民企接盘,房地产行业是否就具备投资价值了呢?
一切都是杠杆
房地产业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行业,它更像是杠杆的“击鼓传花”的游戏,进入市场的土地都是加了杠杆的,把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相当于把政府债务转变成企业债务,企业把土地顺利变成房产卖给居民,相当于杠杆从企业转给居民,居民再花几十年的时间还房贷,才能把这笔杠杆消灭掉。
但即使当前的房企债务危机能通过信用等级更高的国企的“大接盘”解除,但这些国企仍然要帮助地方政府完成每年的土地拍卖任务,仍然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最终杠杆还是会慢慢加上去。
房地产税的新时代
很多人都有一种认识,房地产税是政府用来打压房价的,事实上,房地产税作为典型的地方税,最重要的用途是为未来地方财政开辟一个稳定的税源。
“土地出让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开发到最后,一定会像美国一样以二手房为主,新建房仅占10%,这就注定土地出让金会越收越少。
而房地产是资产税,是永续的,这一变化将导致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行为变化。
以前,住宅对地方政府的意义不如商业办公,原因在于,土地出让金是一次性收入,但办公商业体引进的是源源不断的税源。但未来“房地产税”落地后,一套房子,就是一个永久的“收税机”,地方政府会大大重视住宅建设和销售。
更大的变化在于,以前房价下跌导致地价下跌,有地产商作为缓冲,可以用多拍地的方法赚回来,以后房价下跌,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将有更大的动机维护房价的稳定。
所以房地产税不但不会打压房价,反而会成为房价的定海神针。一旦房地产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来源,土地财政和由此而来的土地金融问题也会慢慢消化,房地产行业也将会回归本源。
房地产行业的长线投资机会
理解了土地财政、“低毛利高周转”模式的成因,以及未来房地产税的影响之后,就可以看一看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机会。除了少数一二线城市的人口聚焦效应之外,未来大部分地区的房地产需求是平稳中下降的。
房价并不只关乎地产商的利润,居民的资产,还关乎地方政府的债务,地价下跌,代表抵押物价值下降,代表地方政府资不抵债,地方政府又无法破产,要么中央政府承担,要么变成银行坏账。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的房地产政策,既不能让房价上涨,也不会让房价下跌,而是慢慢消化地方债务问题。
看三年的时间,房地产仍然会回归老路,除了剩下的玩家财务更稳健之外,其经营模式不会有本质的变化,因此,这一段时间,房地产公司的估值和业绩将修复到正常价值股的水平,比如估值修复到1~1.5倍PB,龙头1.5~2倍PB。
但更长的时间看,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新房开发业务终将萎缩,房地产税也会出台,未来的开发商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是自持物业,或者是成为政府保障性住宅的营建商,或者是其他模式,这是未来能否进一步提升估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