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从三费的节奏变化,看拼多多的平台竞争优势

07:14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名字叫从三费的节奏变化,看拼多多的平台竞争优势,来自港美王海天。


上周,拼多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调整净利润为22亿元。在预料之中。


而收入7%的同比增速,主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和疫情以及物流不畅有关。拼多多的各项财务数据,最亮眼的,当属市场销售费用的继续下降:从2021年Q1的59%,下降到今年Q1的47%。


为什么拼多多的各项费用率,能持续下降? 销售费用下降,为什么收入还持续增长?


这里先说一个细节:拼多多2022年Q1,商品销售的占比只有0.4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51亿元。占比超过20%。而拼多多的这些费用率变化中,最直观的一个数据是:本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而服务费和佣金的增速分别为29%、91%。并且,营销费用下降,商家的活跃度和平台交易量反而更高了!“本季度营收的增长主要源于平台商家活动和交易体量的增长。”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在财报中这样表述。


这一结果,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平台前期第一要务:降低门槛,吸引商家。在拼多多上,商家的开店门槛一直是所有电商平台里最低的。这种低门槛的政策,让平台在商家端高速增长。其次,在战略品类上,不仅不收开店费用,拼多多连商家佣金都不收取。比如农产品。即使今天,拼多多在农产品上,仍然实现“0佣金”策略。


可以说,在拼多多的商家策略里,每一个商家,其实就是“客户”。只有先用较低的门槛,获取大量的B,让商户的“雪球滚起来”,直到这些“雪球”无法轻易离开你,广告和佣金,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而平台的抽佣提升,商家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商家在平台的订单增长和利润增速,远高于付出的广告费和佣金增长。


2、对用户的服务持续提升。拼多多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商品的供给端,有一说一,确实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商品的质量、退换货麻烦等。平台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买到坏的水果,发起投诉,即使商家不退款,申请平台介入,平台也会把钱退给用户。


从拼多多的年度活跃用户、用户平均收入,都可以看出用户对平台的粘性、留存率都在持续提高。而这背后,是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从“三费水龙头”的节奏,看平台的竞争优势


2019年一季度,拼多多的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三项加起来,占到营收的125%。中间除了2020年Q1,三费达到了140%,其他十一个季度都呈现下降趋势。而什么决定了”三费水龙头”呢?


规模和竞争的阶段,决定了市场销售费用水龙头。2019年,彼时的拼多多离电商总盘子的“10亿消费者”,有很大的距离。而获客,是拼多多当时的第一要务。其次,在商家端,平台也需要持续进行很大的投入。比如低佣金率。在用户和商家两端的投入上,回望拼多多的发展历程,非常坚定。


并且,在新冠疫情的2020年初,由于很多人居家,用户使用手机和时长远高于平时,拼多多在2020年Q1,大幅提高市场费用。获客端享受了疫情下的“超额收益”。


研发的下限,决定了护城河的基本盘。我们看拼多多的研发费用率,只有两个季度低于10%。其他每个季度都在10%以上。这些研发的投入,虽然不是华为、苹果那种所谓“高科技”的项目。但是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公司,因为较高的研发投入,用户和商家端,可以清晰感知到研发带来的变化。比如产品是否更好用了?


管理费用率:规模和商业模式,带来人效的提升。我查了下数据,拼多多目前的总员工数不到1万人。而一般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和销售费用一样,也是持续下降的。


如果用黄峥那个著名的“资产”和“费用”来表述。员工是公司的另一种“资产”。并且,这种资产,越早进行“投资”,公司越受益。而过去几年里,拼多多的用户增长速度和收入增速,要远高于员工的规模增速。所以,一般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


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一般管理费用,这三项的节奏的控制,体现了公司对电商行业和对竞争的理解。


农业未来的增长:上游和供给侧的优化和效率提升


对于一家新电商公司,拼多多在信息对称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比如农产品,起家于农产品品类的拼多多,从0到今天,在对农产品和农业上,确实做出了巨大的产业改变。可以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让农户田间地头的农货,得以被“看到”,然后分发到千家万户的手里。而农产品的线上渗透率,如果我们画两条曲线,和拼多多的农产品增速,几乎呈现一样的走势。


但是,虽然农产品作为一个万亿级品类,拼多多也带来了一些改变。但是我觉得公司对产业的改造,过去的这些投入仍然是上半场。上半场解决的最重要两个问题是什么呢?


让用户看到,很多农产品以前很难触达到用户。而拼多多,首先让这些农产品“上网”。信息一旦对称,不管是农田里的大葱,还是山里的橘子,都可以借助中国发达的物流设施,分发到全国。


让用户买到。要做到看到,这个难度也挺高的。因为拼多多展示的这些农产品,并不收取商家的佣金和服务费。对于这些展示的流量和品类倾斜,其他平台都会卖给非农产品品类的商家,因为这些商家,能出更高的广告费。


但是拼多多,不仅让用户看到展示的信息,还能买到农产品。并且,平台还有一套“用户为先”的机制:即使买到有坏果的产品,可以拍照,按坏果比例退款。


而农产品的下半场,该深挖什么呢?


向供给和种植端突破。作为平台,拼多多对不同商家的产品,也做产品分级。但是,用户的体验仍然存在天花板,为什么?


以前是让用户买到,以后农产品优化的方向应该是:让用户逐渐买到好东西。而好的农产品,需要真正的供给侧改造——种子和种植方式。未来,拼多多能否通过对上游的研究,来对种植者做一些适当的指导?


优化种植方法。拼多多一直在推“百亿农研”等实验的项目,未来能否推广和应用到平台的商家日常?毕竟,除了种子,就是种植的优化和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