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Attempting to reconnect
Something went wrong!
Hang in there while we get back on track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现金大于市值,买入即稳赚不赔?来自对面高地有矿。
随着海控二季报预告出炉,其账户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已超过市值,港股已深度破净,预计到年底会深度破净至0.6PB,A股也会破净。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类公司,A股这几年有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或者有没有什么规律。
统计了2018年“至暗时刻”以来,A股上市公司账户现金大于其市值的相关数据,共35家企业,分别对其2018年后至今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一些“有趣”的结论。
1、从行业看,35%都是房地产企业;
2、资产负债率平均在75%,中位数为76%;
3、股价表现看,2018.6至今,一半都下跌,平均涨幅7%;
4、2018自由现金流合计为-95亿,2018-2021累计自由现金流共2329亿,2021年较2018年自由现金流增加的公司比例为50%;
5、60%的企业2021年净利润同比2018年实现下滑,注意,是在2018年极低基数的背景下,再次下滑;
6、2018年合计净利润385亿,合计总市值5000亿;
7、2018至2021年4年时间,35家公司合计分红588亿,累计归母净利润1369亿,而目前这35家公司总市值7600亿,4年分红体量大约是8%的市值;
8、2018至今,35家企业累计净利润超过2018年底该公司市值的企业为0。
这35家公司虽然现金大于当年市值,但经营上同样处于低点,且未来也不见黎明,从结果来看,市场是正确的,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走出困境,部分地产企业也面临各种危机,在2018年净利润占总市值比例仅为7%的情况下,2021年还有60%的企业净利润实现同比2018年下滑。
当然用平均数据来比较未免太笼统,我再拆后发现,后面几年涨的好的大都是业绩逐渐好转的公司,涨的不好的都是迟迟未走出困境,无论营收、净利润、净资产都无改善甚至下滑的公司,这跟列表中没有一家是处于周期顶点的股票也有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就过去而言,无论你再怎么强周期,市场都不会给你一个低于账户现金的估值。
其中2018年至2021年实现翻倍的公司总计3家,分别是江淮汽车、东方电气跟江铃汽车,无一例外,全是插上了新能源的翅膀,江淮跟江铃都是转型新能源汽车,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在电动化时代大放异彩,未来世界汽车城必在中国,国内三电系统不弱于国外、供应链优势巨大、材料体系、成本优势都比BBA强,因此市场给予汽车估值溢价,情有可原,毕竟国内迟早有几个新能源车制造企业要替代德日美系,成为世界汽车龙头。而东方电气作为国资电气机组龙头,煤、水、风、核、气电等高效能源电力成套设备均有布局,近年来新能源业务占营收比例也逐步提升,氢燃料电池也有所布局,To G业务模式下,其营收、毛利、净利都比较稳健,若说江淮、江铃是困境反转类型,那么东方电气则更像是被错杀。
上述公司中都是经营遇到困境的公司,反观现在,市场是在景气远未结束时,就给海控大幅衰退的估值。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英科,英科目前也是破净状态,其固定资产从2019年疫情前的9亿增加至60亿,19-21年,每年折旧增加额分别为8.9、1.3、3.5亿,净利率、毛利率在手套供完全过于求的情况下,甚至低于疫情前常态下的水平,且随着疫情好转,在没有颠覆性产品革命的情况下,未来供需会继续失衡。
英科大幅扩产后带来折旧的负担对其业务的毛利形成了重大压制,市场也认为其未来很难实现盈利,因此给了1pb,22Q1也证明了这点,而在其利润可持续性还没有证伪之前,市场给的是2pb左右,期间英科也各种减持。反观当下海控是利润新高,利润在22年明显维持在高位、市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滑、大股东在增持、公司在回购的背景下,依旧给的是1.3pb,比当时的英科还低。
无论是分析2018“破产股”,还是预期不盈利的英科,得出的结论都是当前对海控的估值暗含的情况是未来3年累计要亏1000亿,所以要么市场是对的,海控真的会在短期内亏那么多,要么市场错的,那迟早会纠偏。
索罗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我认为也可以反过来想,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准真像,在公众认识之前投入其中,然后在真像被公众广泛认识之后退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