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银行赚的是真钱还是“假钱”?

06:02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银行赚的是真钱还是“假钱”?来自邢台草帽。


一些新投资者可能会有疑问,难道企业赚的不都是人民币吗?难道还能是假的?


不仅是银行,很多企业都会赚“假钱”。最主要的问题出在,企业的利润,都只是账面计算出的利润,并不是真的赚了这么多钱揣到兜里了。


“假钱”呢,也是分几个层次的。最假的那种,纯粹就是完全做假账的,相信老股民吗都见得多了。


还有一些半真半假的,就是在存货或者渠道上等一些地方弄虚作假的。比如某企业的扇贝会不断的自己迁徙,而且还会随着公司做账需要,扇贝会听指挥的迁徙。


再比如,某企业的商品销售的很快,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是供不应求。可是奇怪的是,你在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它家的产品。这些商品销售到了哪里,成了未解之谜。


再比如,某家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强劲,总能以超级便宜价格拿到优质的赚钱资产,甚至有企业老板,大公无私到拿着自己的私有财产无息借给上市公司,结果呢,背后包含着各种协议。


反正各种招数层出不穷,也是防不胜防的,正常人一般是不具备通识所有作假手段的,通俗的话说,就是和猪摔跤。这类企业赚的当然也是假钱。你看着账面上赚了不少钱,也许有一天,这些钱就突然蒸发了,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还有一些不那么假的“假钱”。比如一些公司喜欢做大资产,搞了大量无效资产,无效资产,就是这部分资产带来的收益很少,甚至比折旧还要少,就成负资产了。账面上是有这些资产,但是没啥用,不产生效益。有些这类企业,把赚来的钱,慢慢都变成无效资产。所以看着挺赚钱,却不会给投资者将来带来收益,所以它赚的也是假钱。


比如搞某某药,大量投入了七八年,然后没搞成。比如某些企业,采购了大量的生产设备,结果很快就过时淘汰了,机器还崭新,却成了废铜烂铁。


再有一类典型,就是银行的资产,也就是客户从银行这里借钱。这些资产是属于银行的,也并不是无效资产,因为靠着这些资产,银行可以持续收息赚钱,资产越多,收息也越多。'这是银行业好的一面,并不会浪费资产。当然还有不好的一面。


首先,这些资产都是收益前置,风险后置。也就是说,当期的利润都已经计入到报表中了,但是这个本钱将来能不能收回来,这就不知道了。换句话说,就是你看着已经赚了100元利润,但是这100元是不是你的,还不一定呢。所以银行就要计提信用成本,一般是资产的百分之3左右,至于计提的够不够,准确不准确,那谁能知道呢?


未来的事情还没发生,谁也不是神仙。这个信用成本只能是经营者提前预估,有的经营者悲观一些,有的经营者乐观一些,有些经营者明知道未来不太好,也不会准备充分。比如在交流会上,有的经营者说,上半年宏观不好,下半年会好的,所以不用担心。其实一看就知道是忽悠人,他怎么知道下半年宏观会好的,不好又怎么办?


其次,银行业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有点投资常识的人都知道,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往往意味着周期波动更强。也就是涨的时候比较猛,跌的时候会比较惨烈,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的现象。


一般什么时候能再好起来呢?就是一些银行倒闭以后,有很多竞争者退出市场,才能从新达到供需平衡。这个阶段,银行不仅没利润,而且要经历很长时间。对于资产来说,由于市场的原因,有效资产被动变成无效资产。


前些年银行就经历过对公业务的资产,集体变成无效资产。也就是说,你对公贷款做的越多,不仅不赚钱,反而还赔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银行利息收入,不能算完全的真钱。因为你今年利润赚100元,未来几年是不是要把这100元还还回去,说不准。而且利息收入要做到接近真钱,有两个先决条件。


条件一,这家银行要具有非常强的风控文化,否则在高杠杆情况下,说不定哪天就亏没了。

条件二,不能经历太严重的全行业亏损,这种系统性风险。否则任何一家银行也顶不住亏损+缩表,这种负反馈循环。


当然,就算不是太严重,银行资产也会从有效资产变成接近于无效资产。这是银行产品同质化的宿命,市场规律就是如此。


银行要想活下来,而且能活的好,其实就两个路径。一个是要把产品做出差异化,错位竞争。一个是多赚真钱,把非息收入的比例搞得高高的,这东西不需要承担未来的信用风险,纯种的真钱。


零售贷款未来主要靠大数据,一般都是标准化流程,所以很难做出差异化产品。你想把优质客户拉过来,还要他高利率贷款,还要他买收益率低风险高的理财。这样做,完全就是银行自己左右互搏。


银行产品要做出差异化,只能是复杂的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要。所以这就需要银行具有极强的投行能力,才能做出这些定制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