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聊聊比亚迪及未来预判

09:04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聊聊比亚迪及未来预判,来自金凤一号。

一直零零碎碎发表一些比亚迪的信息和分析,今天系统聊聊我对比亚迪的认识和预判。由于比亚迪的业务比较庞杂,以下内容仅限于比亚迪的整车业务。

首先,当前能观察到的三个重要现象:

1)比亚迪销量井喷,品牌形象较燃油车时代有所提升。

2)从购车群体形象来看,有所升级。很多以前BBA燃油车群体平替新能源时,很多也选择了比亚迪的汉、唐这类的高价车型。

3)技术营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普通消费者并不了解技术细节,但普遍一说新能源就知道是比亚迪,至于车,很多人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只是一说电动车都说比亚迪好,就买了。

以上都是观察到的事实,下面基于事实和事实后面的本质,来预判未来的格局:

1)销量井喷。

11月销量21w辆创新高,预计未来几个月还会继续增长并保持高位一段时间,但由于基数上来了,增长率会降下来。

目前在油价高涨,新能源抢补贴抢装的背景,新能源渗透率不到一年的时候来到了30%左右。

随着明年抢装的后市场效应、补贴退坡、经济下行,以及电池技术并没有实质突破等影响下,我预计明年新能源的渗透率增长会停滞下来蓄积力量后再实现第二曲线。

这个现象,我们在光伏领域也见证过。

我们最近市场上有声音在预期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能到500w。

如果这么算,国内2000w的年销量规模下,按照30%的渗透率算是600w辆,500w相当于新能源市占率的84%。

正常思维下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基本代表了当前销量高增下的狂热情绪。这在股市,往往是需要警惕的一个现象。

2)品牌形象升级,购车群体画像提升。这个可以观察到不少BBA的燃油车群体平替新能源时选择了比亚迪。不过这块需要细看两个角度:

我观察BBA平替新能源的是两类人,一种是比较高净值,高端的,这类人一般是置换特斯拉,理想,蔚来这样的车。

另一部分是偏中产刚刚够上BBA入门级车的,这类人置换,大多选择了比亚迪。

我们站在这类人的选择视角看,从年初来看,纯电、混动,除了有一些车企的A0级小车和出租车型,可做家用的,真正可选的性价比车型非常少,也只有比亚迪有丰富的这一诶别的车型,这是比亚迪的阶段性优势。

但放到现在以及展望2023年,大家会看到,长城、吉利、奇瑞、广汽都有大量这一定位区间的纯电和混动车型。

明年的格局跟今年会非常不一样,可以说对于性价比区间的新能源车型,今年比亚迪是一枝独秀,但明年马上就进入红海了。

所以辉映上面的结论,明年做今年一样的销量增长预期,是极不客观的狂热现象。

结论是,现在从用户画像上看,比亚迪的品牌形象较燃油车时代提高不少。

但这个提高可能是阶段性车型优势的一种现象,是不是很牢靠的品牌提升和群体集聚现象,还需要从明年的红海竞争中才能看出。而且中产的品牌忠诚度一般也是很低的。

3)技术营销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一方面是在新能源导入前期的持续投入造就了科技形象。

另一方是比亚迪在技术营销这块,确实有很成熟的体系和经验。举个例子,比亚迪的销售说起自家车都会自豪的谈两个东西:

刀片电池和DM-i,这两个都是我有别人家没有的。后才才是模糊引导刀片电池安全、dm-i简化可靠性高,再到三电先进这类的灌输。

但纵观其他车企,这方面的技术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做不到这么清晰一致的宣传。

但什么零部件都用自己是好还是坏?

从工程逻辑的角度,汽车作为复杂的工业组装品,没有哪个企业能把每个零部件都干到顶级,能都干好的可能性都很小。

那么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去看本质:比亚迪的技术实质是不是真的超前,而且短期内竞争对手遥不可及?

围绕这个问题,我觉得新能源车应该从三电+车+智能化 三个维度去探究本质。

1)三电是什么:电池、电机、电控。

电池来说,现在的格局是宁德+比亚迪的双寡头格局,但主要是产能优势的寡头格局,另外技术和质量上公认的宁德更强一些。

但变化很快,因为像长城旗下的蜂巢、吉利的欣旺达,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孚能科技等都在上产能。

随着产能在后面的爆发,像硅料一样很快会出现过剩。

现在电池吃利润,整车喝汤的格局必然会变化。比亚迪在电池上的技术和产能并没有长久的绝对优势。

还有一点,众所周知,现在电池的技术还是不成熟的。体现在能量密度、安全、充电速度上。

未来可预见的是技术一定会有变革。那么深度与电池绑定的车企就有技术踏错难以转头的风险。

电机。比亚迪的电机懂车帝最近也拆过了,对比的对象是特斯拉、华为、比亚迪。

结论是比亚迪的电机做的不错。

但从技术角度讲是偏成本考虑的设计,也就是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科技领先性。

另外从业界共识来说,电机并不是新鲜事物,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目前其实还是在外资的手里。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当新能源渗透效应不足没有量时,电机真正的大玩家并没有下场。但现在新能源未来格局已经显现了。

外资电机厂家,包括国内的新兴厂家比如华为等,都在下场投入了。那么比亚迪在电机这块也行不成明显的技术壁垒和优势。

电控。主要的看点就是芯片了。比亚迪的优势是自己能做IGBT,这在芯片短缺的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3)车。

车这块主要讲品控。在新能源渗透期,因为是新事物,消费者可选项不多,会对三电讲的多,对品控容忍度高。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品控一直也不好,但不耽误他品牌形象和销量节节升高。

可一旦渗透率上来,玩家多了,可比性就多起来,消费者也会对品控的诉求强调起来。

品控,我认为在于企业管理和成本。

如果企业文化不行,廉洁不行,供应商就会把最好的给没关系的要求高的,把残次的给伸过手的。这就会造成整车品控的下降。

还有就是成本的问题。

如果一个车企在面上的东西都很好,但看不见的地方总出问题,那很明显都是出于成本考虑,直接的结果就是品控差。而低价竞争策略,往往又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想说的是一些车企的车,总是品控不好。那他背后是有市场地位,竞争策略,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综合的深层次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很简单能改变的。而能不能改变也无法分析和预判,只能观察。

总之,如果品控没有实质提升,三电技术又没有实质的壁垒。那么以后的竞争优势前景,就不能太乐观。

现在从销量上看,是比亚迪非常景气的时期。

但为什么巴菲特在这个时候减持?为什么月月高的销量下反而股价从高点往下走呢?

 这个需要我们去思考。股价是走在基本面预期的前面的。市场是看未来的。

以上就是我目前对比亚迪基本面的一个整体分析和判断。难免有错,也肯定有盲区。

不过任何人的投资都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所能认识来决策的,也希望大家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