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9.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得到的投资启示

09:32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得到的投资启示,来自东先生。


今年以来,有两件事让人头痛:


一是人口问题,二是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隐忧,最赚钱的BAT都持续向社会输送人才。


前段时间,看完了野口悠纪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以及《平成日本经济史》两本书。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


现在国内所面临的问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


1、利用体制优势,快速完成了工业化;


2、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了欧美日韩低端制造业外迁的浪潮,利用人口红利,成为了世界工厂;


3、出口、投资成为驱动经济高增的主要因素;


4、有类似的文化,追求稳定、储蓄率高等社会现象。


5、与美国贸易摩擦加大,贸易战隐忧。


日本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1985年,日美摩擦不断升级。为了缓解日美贸易紧张情绪,扭转国际货币收支平衡,美英德法日签署广场协议:联合抛售180亿美元,购买日元,以避免贸易逆差进一步触发美日贸易战。


1985~1990年,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同时日本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全球炒手继续押注日元持续升值,大量剩余流动性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产生虚假繁荣的泡沫。


1985年到1989年,日元兑美元几乎翻了一倍,这直接导致日本出口额暴跌了20%。同时,也推升日本东证225指数在1985年~1990年从12000点上涨到38000点。五年涨幅达216%,资产泡沫驱动下,投机、消费文化盛行。


1990年,日本上市企业的总市值,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占全球股市的45%。


股市以外,地价更夸张。领土面积只有美国4%的日本,地价总和却达到了美国的4倍。


旁观者清,当资本市场意识到,日本制造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出口不断下滑,股市地价却疯狂上涨时。华尔街抛掉了自己手中的筹码,高位套现走人。接着是日本政府内部的少数精英也清醒了过来。他们觉察到国内银行把巨额资金贷给炒股、炒楼者,风险很大。一旦房市、股市出现风吹草动,日本银行将出现大量坏账,进而引发破产。


但是,趋势是很难扭转的。正如2015年4月,你拉着一个炒A股的人,告诉他清仓走人,他肯定不听劝。


在股市、房价持续上涨中,日本国民一边花着钱,一边抱怨:“买一套50平米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工作10年。”


一片不满声中,被称为“平成鬼平”的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行长,开始了大力出奇迹般的“重典治乱”。三重野康认为,“工薪族努力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必须缩减金融,抑制地价上涨。”


1989年5月,日本将基准利率从2.5%,提高到了3.25%,并且在1990年直接提到了6%。同时,日本财金融部开始严格限制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海外资金撤退,日本银行又紧急收缩贷款;房市、股市突然就没有新鲜的韭菜接盘了。


1990年10个月时间,日经股指从3.9万点高位,急速跌到了2万点,跌幅49%,到1992年8月18日,跌至1.4万点。


与此同时,房价也开始漫长的下跌。从1991年一直跌倒了2005年,日本全国城镇房家、地价一共下跌了75%。银行产生了大量坏账,为了救助银行1992年到2005年,日本不断降息,帮助银行度过危机。


经过这番刮骨疗毒,日本经济避免了崩盘,但代价是日本的消费需求崩了,居民部门进入了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低欲望、不负债、不消费。


泡沫破裂后,日本有哪些产业跑了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给日本国民和企业带来的影响非常严重。


从产业上来看,90年代以前发展起来的半导体、精工、汽车,日本仍然保持着优势;而90年代以后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则基本再看不到日本的影子。


不过,虽然泡沫破裂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日本还是有一些细分行业跑了出来取得了不错的回报,可以作为借鉴。


1992年6月,到2000年,日本股市跌幅超60%,16个行业暴跌了整整8年,跌的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属采掘、燃气、纺织、原材料、房地产、银行等高杠杆、逐渐丧失竞争力、成本优势、产业链外迁的行业。


表现较好的,则是软件服务、计算机硬件、通讯设备、药店、家具用品、休闲品等新兴产业和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行业。


日本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进入“低欲望社会”,消费降级是这个阶段日本国内经济比较形象的表现。


从数据上来看的确如此:日本国内商业销售额自1990年接近10%的同比增速迅速转为长期负增,其各细分项中,1990-2000年仅药品和洗浴用品销售额复合增速呈现正增长,其余分项10年间销售额负增。


从日本股市行业层面看,各消费类行业指数在90年代基本获得正收益。


其中药店和商超零售、旅游休闲行业表现出较高弹性,而药店&商超零售行业同时受益于药品和洗浴用品销售额提升、以及服务业占比提升,1992-2000年股价收益率达227%,在消费类行业中一骑绝尘。


进一步观察日本消费行业中2000年市值排名前20的个股,股价上涨占比80%,一定程度体现存量经济中,龙头相对受益于市场份额提升。


从个股主营业务层面来看,90年代获得正收益的个股主要回应“低欲望社会”中的三类趋势:


1、低端零售类(如7-11、永旺、丸井百货):“断舍离”与“极简生活”导向下的消费降级;


2、必选消费品(如尤妮佳、花王、资生堂):女性地位上升,带动女性消费力增强,个人护理类产品表现较好;


3、居家娱乐产品(如索尼、尼康、任天堂):“宅文化”盛行,居家娱乐类设备如索尼、尼康,游戏开放商如任天堂需求上升,股价上涨。


如果我们面临和日本一样的情况,如何应对?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和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


日本在这个阶段中,取得不错回报的分别有三类:


1、低端零售类——电商消费降级赛道


2、出口优势产业——国内中端制造业赛道


3、适老赛道——医药保健、养老赛道


其实,我从年初也早有预感。有能见度的长期机会,大概也会产生在低端零售、出口优势、适老这三个方向。不过,当前国内的出口优势产业新风光储,面临贸易制裁比较多,看不清。所以,我个人的整体持仓风格也向适老消费、医药、科技股方向倾斜。


长期来看,国内比较容易突围的产业,集中在这些方向:


1、AI革命下的恒生科技:作为世界互联G2,国内互联网行业非常有可能借助数据和算法积累,迎头赶上美国的大模型,产生新一轮飞跃的机会。


2、老龄化下的适老消费:青年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毫无疑问,国内现在消费水平最强的还是40岁以上的人群,所以适老的医药保健护理都有机会。


3、低欲望社会,消费降级:当整个社会的机会逐渐减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收入增长的难度加大,缩减开支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可选项,所以电商消费降级应该是个长期的趋势。


当然,聊了这么多与1980年代日本相似的点。但其实也不是那么悲观,相比90年代的日本,还是有许多优势,比如:日本企业比较呆板,论资排辈严重,创新力不足;日本外汇自由流出,而国内整体可控;国内整体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更强等等。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起,是中美全方位竞争开启的时代。从过去五六十年来看,我们的国运比美国更好。或许,这次还是应该相信国运,不该沉溺在“低欲望社会”和“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恐惧中。


如果年底来看,消费复苏了、地产商开始正常拿地了、生育率起来了、A股站上4000点了。


或许,再看一眼手里的剧本,就从《战后日本经济史》变成了《伟大的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