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9.港股和B股,偏见和历史

06:26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34,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港股和B股,偏见和历史,来自破晓笔记。

过去十年,港股市场是全球最萎靡的几个市场之一,这是机会还是风险?不一定,机会或风险,取决于当前的估值和未来的发展。

投资需要定性,更需要定量。只看“天下大势”而从不“算小账”的投资者,即使看对了大势,也很可能因为“算错账”而遭受损失。

现在的港股市场,正是如此。“格局”太多,“算计”太少。几个比较流行的偏见,也是身边朋友最常问我的问题:

一、香港会衰落,所以港股不会好。

二、港股市场流动性差,所以港股不会好。

三、港股市场被边缘化,所以港股不会好。

对吗?我们一个个说。

香港会衰落,所以港股不会好。这里面其实是两个问题。香港会不会衰落?如果香港衰落,对港股什么影响?

首先,我并不认为香港会衰落,但这属于“格局”和“大势”的问题,或者说属于“定性”的问题,我说出100个不会衰落的理由,反对的人也可以轻易说出100个相反的,这就是“定性分析”的问题所在,它最终会变成“语文”的较量。

因此我们不谈格局,只算小账。港股的上市公司,大体分为三类。

1、主营业务在中国香港;

2、主营业务在中国内地;

3、主营业务在中国之外。

如果香港衰落,受冲击的主要是第1类,2和3的影响很小。我买的30只港股,主要集中在第2类。理由很简单:第2类当前的估值最低。

这里顺便说一个常识,观念如何影响市场?看衰港股的人多,所以港股不涨。这是第一层逻辑,也仅仅是第一层;

看衰港股的人,对港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这是第二层逻辑,因为看衰的人会卖出,卖出之后,看衰者的“观念”将不再直接转化为“卖盘”。(看衰者可以“融券出卖”,但融券卖出的股票是必须买回来的,因此长远来看,杠杆是中性因素,它“加剧”市场的涨跌,但不“决定”市场的涨跌)。

“看衰”的人出清,会导致市场中只剩下“看好”的人。这是第二层逻辑的延伸,也是市场从来不会“无止境地上涨或下跌”的根本原因。2014年底,持续阴跌5年的“上证50”指数,在两个月内突然暴涨80%。我认为很大程度就是上面所说的“看空者出清”导致。(当然这无法验证,没有时光机之前,所有对“历史成因”的解释,都不可能被验证,只能算一种洞察。)

小结:

1、我不认为香港会衰落。

2、香港衰落与否,与港股是否值得投资,是两回事。因为港股的含义,不是“扎根香港的股”,而是“在香港上市的股”。

接下来谈第二个偏见。港股市场流动性差,所以港股不会好。

我发现,很多投资者都没搞明白“流动性差”到底是什么意思。用不够严谨但更直白的话说,“流动性差”就是“成交量小”。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交量小”变成了“未来很坏”的代名词。

这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成交量小”意味着:引发上涨或下跌,所需要的资金量更小。说得再简单点,就是上涨和下跌都更容易。而不是某个方向更容易,某个方向更难。

第三个偏见:港股市场被边缘化,所以港股不会好。

首先我不太清楚这个“边缘化”是怎么来的,过去十几年很明显的现象是:内地央企、民企越来越多在港股上市,而不是相反。香港本地的企业,能来内地上市了吗?中国境外的企业,能来内地上市了吗?

过去十几年,我看到的现象是:港股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职能越来越多元。至于未来,我看不了十几年那么远,至少五年之内,“上交所、深交所”不可能覆盖“港交所”的业务。连“覆盖”都不可能,更别说“替代”了。

然而,上述说的这些,都不重要。港股市场是否被边缘化,根本就不重要。我们目光所及,还有比“B股”更边缘的市场吗?那是一个“允许旧公司退市,禁止新公司上市”的市场。

就是这样一个,边缘到近乎是个“缝隙”的市场,它过去二十年的整体回报,是高于A股的。原因也很简单:B股估值更低。

另一方面,很多人天然以为,边缘化的市场是“一潭死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B股的历史,其“暴涨暴跌”之剧烈,完全不在A股之下。不论你想赚“分红”的钱,还是想赚“估值修复”的钱,B股都能给你。

不过我现在是没有B股的,因为它不够便宜。当前的深证B指,市盈率16,市净率0.7;上证B指,市盈率34,市净率0.9。而我当前持有的“港股组合”的平均估值,大约是市盈率3.7,市净率0.33。

B股当年最便宜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估值。但现在已经直逼A股,甚至超过A股了。我对“市场”本身没有任何偏好,A股、B股、港股……哪里估值低,我就待在哪里。“市场”没有高低贵贱,内地的,香港的,主流的,边缘的……内在规律,都是一样的。

小结:

1、港股没有被边缘化。

2、对一个市场而言,被边缘化未必是件坏事。

港股央企的超低估值,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人们渐渐习以为常。我记得2013、2014年以A50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是相似的情况。当时“大蓝筹”有个绰号,叫“大烂臭”。

后来它们香了,再后来又臭了,直到现在。“净资产缓慢增厚,情绪剧烈循环”,过去几十年的市场,就是如此。A股、B股、港股,都是如此。

注意我不是说港股快要涨了,这只有神棍才能预测。我说的是,当前的港股蓝筹,估值比2014年的A50更低。我对市场没有偏好,因此在我看来,当前的机会比2014年的A50更好。

什么时候会涨,我不知道。持股、收息、红利再投——我只会简单地重复这个动作,直到估值变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