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5.投资和鸡娃,哪个更赚钱?

05:20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匪石,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投资和鸡娃,哪个更赚钱?来自陈嘉禾。

最近嘉禾作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发了一个小帖子,讨论对于家长来说,把个人学习和研究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做好投资和给孩子辅导作业这两个不同的方向中,哪个方向将来为家庭赚的钱更多。

要知道,在今天学生们面对无数考试、分数决定绝大多数结果的时代,辅导孩子学习成为许多家长的噩梦。然而,如果我们把眼光看向投资,会发现如果把这些分析考题的精力,放到学习价值投资、把投资搞好上,对于家庭的整体收入往往会多得多。

结果没想到,这样一个随心写就的小帖子,居然光评论就收到了五百多个。把这些评论整理起来,发现它们代表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投资、尤其是价值投资的态度。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对于这个“家长辅导作业和研究投资哪个更划算”的问题,究竟是怎么看待的。

一个被评论了五百多次的帖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引来了五百多条评论的帖子,究竟是怎么写的:

“我在想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其实只要拿出自己娃做作业10%的力气、甚至只要2%的力气好好向祖师爷学习,把现在的家庭资产打理好,将来就能赚到娃一辈子工资的10倍、甚至100倍的钱。但是,家长们为什么自己就是不愿意好好学投资,逼起娃学习来却一头劲?看基金的报表、算股票的估值,难道还能比高中数理化难?难道能有多少娃好好学习,以后就能赚到祖师爷1%的财产吗?”

在这个帖子里,我所说的祖师爷,指的就是一些久负盛名的价值投资大师,包括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等人。

五百条评论都说了什么?

许多人都知道巴菲特等人的投资业绩,都知道霍华德﹒马克斯的橡树资本,都知道林奇的麦哲伦基金,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孩子是干什么的?显然,对于投资大师来说,他们财富增长的光辉,远远盖过了他们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

而且,对于今天的家长来说,投资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真的比中小学课程简单。巴菲特曾经说过:价值投资不需要多高的智商。

那么,在这样一篇有趣的帖子下面,跟评的五百多条评论,都是如何讨论这件事呢?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五百多条评论进行了整理分类。剔除一些无效的评论,这些评论可以分为三大类:肯定类、反对类、分析类。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看过。

肯定类和反对类评论:后者占比远远更多

首先,让我们看看肯定类和反对类评论。“肯定类”的评论,还是占整体评论的少数。如果人人都觉得价值投资有效,那么价值投资就不会有效: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不相信价值投资、因此市场里经常出现错误定价”的基础上。

在肯定类评论之后,则是占比绝大多数的“反对类”评论。这些评论占到了评论的大多数,统一的观点就是价值投资绝对不会赚到多少钱,只有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找个高薪工作,才是最好的方法。

总结来说,反对类评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观点。而这些观点,也代表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的既定认识。

一、价值投资根本不可能赚到多少钱,要是价值投资真的这么容易,为什么没几个人做呢?

二、股票市场就是骗局,没多少人在股市里赚到钱,不信看看身边的人就知道了。

三、如果投资真能赚钱,那么为什么很多基金都亏钱呢?难道基金经理不专业吗?那么聪明的人都赚不到钱,价值投资怎么会赚钱?

四、价值投资如果赚钱,为什么别人不学呢?既然没人学,就是不赚钱。

五、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不一样,价值投资在美国能赚钱,在中国可赚不到。

六、价值投资的技术和技巧太难了,学不会。

“三针见血”的分析类评论

可以看到,虽然价值投资已经被证明如此成功,但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评论认为价值投资没用、根本不用去学,最好还是把学习精力投入到和孩子一起啃课本背考题上呢?分析类评论对这种现象总结出了三个很好的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让别人干活总是容易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自己去努力把资产按照理论上可能正确的方法投入到未知的领域,大多数人是会感到恐惧的。而如果让孩子去好好学习、让别人去干活,干不好就是别人的责任,在心理上无疑会感到好受一些。

第二个答案,则指出了惯性思维的作用。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由于自己在之前人生经历的几十年中,学到的主要就是“好好学习”,而不是“好好做投资、好好搞资本配置赚钱”,因此他们在面对“陪作业和学投资”二选一的选项时,容易跟着习惯走、很难跳出这个习惯。

最后一类答案,则指出了许多人存在的从众心理。既然让孩子好好考试是周围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价值投资只有远在天边的几个成功案例,那我还是选择从众、别搞什么价值投资好了。

以上的分析类评论,可以说是“三针见血”,很好的给“为什么投资明明更赚钱、但是很多家长还是更喜欢把精力花在帮孩子做题应试、而不是逼自己去看报表”这个经典问题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