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0.新股,创造还是毁灭超额?

04:15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新股,创造还是毁灭超额?来自张翼轸。

最近在重温《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是西格尔2005年出版的一本老书。

这本书强调,很多投资者往往过于激动,给了一些新事物新公司更高的估值,以至于长期收益不佳。

反而是一些老掉牙的行业,因为悲观带来的低估值,带来了更好的回报。

书中有一张很经典的试算:只要持有 1957 年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不参与任何指数后续的调仓,不去买入那些大涨调入的成分股,不去追逐新行业,反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承担更低的风险。

也正是看到这个数据,一个疑问也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些年,A股新股大爆发,那么这些新股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吗?

当然,A股本身历史就短,所以不可能像西格尔那样横跨四十多年做回溯,所以我就以 2019 年至 2024 年 4 月 27 日,这波牛熊的累计收益作为评价指标,想看看不同年代上市的新股,会不会有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我提取的是 wind 的 A股数据,所以不包含因为退市、被收购已经消失的上市公司。

从学术上来说是不严谨的,不过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各位也就姑且一听。

因为比较的是 2019 年迄今的涨幅,所以我剔除了所有 2018 年及之后上市的新股,以此确保一只新股至少上市 1 年后,才纳入这项比较。

从存量A股逐年上市的年份分布来看。

针对 2017 年及之前上市的 A股,我将其分为三个时段:2009 年及之前; 2010 年至2013 年;2014 年至 2017 年。

我发现,2010 年,就新股上市而言,是一个分水岭。

从2010年之前,一年百家左右的水平,飙升到了三百家。

而这背后的原因则是 2009 年末创业板的开板,大量上市公司可以以相对没那么严苛的标准上市。

第二个分水岭,则是 2013 年,因为种种原因, I P O 在当年近乎停滞。

同样按照这三个时段划分后,分别计算 2019 年迄今涨幅的平均值。

结果呈现出了非线性的分布。

表现最好的是 2014 年至 2017 年上市的那批,平均涨幅 57.30%。

其次是 2019 年及之前上市的,平均上涨 45.17%。

2010 年至 2013 年的那批比较颓,仅上涨 39.26%。

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布?我不知道。

或许,2010 年至 2013 年这批上市公司,质量不够好;

或许这些原本质量不错,但伴随时间推移,公司老化,成长性降低,稳健性又不如 2009 年之前的企业;

或许,这只是统计上的偶然。这或许要有赖财务学专家,去做更多深度的剖析。

但至少从数据来看,新公司的上市,对 A股投资者,尤其是能够精挑细选的投资者,不是没有益处的。

至少 2014 年至 2017 年上市的这批企业,在 2019 年迄今的行情中,为投资者创造了超额。

西格尔在书中,还针对行业做了拆分的对比,这里我也以 Wind 一级行业作为拆分,来对比不同年分段上市公司在 2019 年迄今涨幅的对比。

这里面,有很多微观有趣的现象。

比如金融股,2009 年后上市的两波新股,表现都比 2009 年前的更好;

比如地产,后面上市的都不如 2009 年前上市的抗跌;

比如可选消费,一波新股比一波新股表现更好。

这些,都是有趣的现象,就留待专业人士深入分析了。对我等普通A股投资者,知道新股还是具有创造超额可能这一点,其实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