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7.大势向下,春秋航空韧性几何?

07:20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和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大势向下,春秋航空韧性几何?来自锋谈慧语。

暑运到来之前,供需双方都在试探市场热度,第三方数据也提供了一些参考。上周听到的数据,是说票价同比去年下降了3%,本周正式进入暑运,价格博弈算是开始落地,预期走向现实,目前尚没有看到第三方的数据更新,但是从我有限的观察来看,未来两周之内的机票预定价格,又下调了,只是这次的下调是缓慢下调的,不像以往那样临期跳水。

一、大势向下,消费疲软

早在3月份的时候,对民航市场普遍的判断是“淡季更淡,旺季更旺”,经历了五一和端午小长假后,市场预期有所下调,对旺季也保持谨慎了。到目前看,即便是对暑运旺季谨慎的预期,也依然还是偏乐观了,消费之疲软可见一斑。

早在疫情的时候,我们以为疫情一结束,经济就会快速反弹。去年这个时候,市场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工业景气度非常非常低,但是好在服务业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旅游业,先有淄博,后有哈尔滨,今年又出现了天水,工业方面虽然房地产链条崩塌了,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是非常给力的。总之就是,在一片惨淡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一些亮点的。到年底的时候,大家对今年的预期,可能还有争议,是惨淡的行业触底反弹呢,还是亮点行业也要覆没呢?到了今天,我感觉是惨淡的行业没有反弹,而去年表现还不错的旅游行业和新能源汽车,也有走下坡路趋势了。

大势向下,无论哪个行业,或早或晚,都无法对抗这个趋势。当主观逻辑和客观数据不一致时,相信哪个?很多时候,数据是滞后的,只有凭借逻辑才能前瞻性的规避风险。这个逻辑,其实我早就懂的,比如我在对白酒和对房地产的预判上,我就是更倾向于侧重逻辑推理,但不得不承认,在面对旅游业和航空业的时候,我还是乐观了。我以为旅游业和春秋航空能独立于大势,特别是当客观数据表现出高景气度的时候,更加强化了我的这一观点。

直到看到暑运旺季机票价格一再下调,我想是时候重新梳理一下,航空业与大环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了,特别是低成本航空龙头春秋航空,究竟能否在百业衰退的大环境下,保持逆势成长?

二、春秋航空利润韧性的逻辑分析

很多年前有首歌《我想去桂林》,里面有句歌词: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旅游就是这么一个奢侈的玩意,得有钱还有闲,但是如果二者不能兼顾的话,究竟是钱重要还是时间更重要呢?以前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忙着赚钱,确实没时间去旅游,好在每年总归还有一些节假日或者年假之类,在这样的假日虽然扎堆出游,但是大家对价格是相对不敏感的,好不容易有个假,错过了就没了。这个时候,航空公司相对赚钱是容易的。

现在大家可能没以前忙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失业了,还在工作的可能也没以前忙了,收入也降低了,这时候时间有了,钱却少了。旅游不一定扎堆在旺季了,市场对价格也敏感了。这个时候航空公司还能赚钱吗?能,但是机票价格不可能太高了!

从有钱没闲,到有闲没钱,航空市场的量也许还在,但是价格承受力已经不一样了。所有虚高的水份,最后都要被挤出去。

我们存在的另一个误判,是以为国际线恢复,运力撒出去后,国内供求就平衡了,机票价格就会好起来。这个观点逻辑上就存在误区,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空公司的客户并没有增多,客户还是那些客户,现在是客户没钱了,消费力下降了,价格敏感了。

大家可能会说实行入境免签吸引外国客户,这总算是客户增量吧?确实是增量,但是外国客户买机票是用携程还是春秋app呢?销售渠道不一样,基本上入境旅客大多数都不是国内航司的客户,当然不排除一些外籍华人会用携程。这块的增量其实是很有限的。

大家也不必过度悲观。我以为,上述理由只能推导出航空业未来不存在暴利,只要产品具备高性价比属性,市场需求还是非常大的,毕竟,旅游这事是不可逆的,当一个人习惯了一年2-3次远行,是很难回到不旅行的生活的,生活越压抑,越需要寻找情绪输出口。踏踏实实做好产品,替客户省钱,薄利多销,就是未来的大市场,而这,恰恰就是春秋最擅长的事。

其他航司就未必有这个能力了。行业熬了这么多年,有些航司其实早就在生死一线上了。以前我们可能会期望行业发生整合,弱化竞争,一定程度上实现机票价格的强势崛起,现在我们假设消费力下降,市场无力负担高昂的机票,而旅游毕竟不是必需消费,所以未来价格我不再做过高的期待,由于牌照价值虚高,那些经营困难的航司,最终可能都卖不出去,最后会慢慢的瘦身,走向自然消亡。他们所释放出的市场,也不是谁都能赚钱的香饽饽,另一个方向机场还在大规模扩容,未来时刻航网供给将不再是行业瓶颈。

对于春秋而言,极限情况就是挤掉当前票价虚高的利润水份,走薄利多销的扩张之路。

薄利多销的利有多薄?我想有个数值可以作为参考,那就是春秋的客公里收益,和三大航的座公里成本去对比。考虑到三大航的东航和春秋最接近,主基地都在上海两场,同时在宁波和兰州相互竞争,所以东航最具有参考意义。我们假设春秋的单位收益比东航的单位成本还低10%,假设春秋的客座率是90%,最后会发现春秋依然可以维持12%左右的毛利率,对应销售净利率大概在11%。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只比春秋2023年的销售净利率低1个百分点而已。

我又回溯了疫情前连续多年春秋的销售净利率,都在11.28%-12.58%区间,即便在高油价叠加贸易战的2018年,其净利率也在11.46%。由此可见,春秋的利润率韧性有多强。

一顿分析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前面讲了那么多悲观逻辑,最后究竟影响啥了?杞人忧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