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1.电影票房新高到底是不是“口红效应”?

06:32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电影票房新高到底是不是“口红效应”?来自二郎价投。

2025年春节,中国电影票房刷新了历史新高,突破100亿元。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大好形势下,背后却有人在喊这是“口红效应”,大言不惭地说,中国经济不行了。那么,票房新高,到底是不是“口红效应”呢?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表面上看,票房新高确实有点像是”口红效应“,貌似经济不景气,人们趋向于低价产品的消费;但实质上,我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所导致的新型消费,同时,这也是中华文化越来越强大的表现。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童年时代到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都怎么变化的。

在我的童年时代,电影院很少,电影也很少,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一部片子可以玩几年,看上十几次都不嫌腻。改革开放初期,在广州电影院很少。我小时候跟爸妈去一个露天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一张电影票是5分钱。5分钱是什么概念,当时我爸一个月工资也就十几元,可见那时候看一场电影是多么奢侈。为了看场电影,和小伙伴们削尖脑袋逃票混进影院,是经常干的事情。而且,电影还不是每天都有,一个月就偶尔一两个周末会放映,能看的片子也不多,一年到头,反复放的也就是那几个片子。

当我步入成年,谈婚论嫁的时候,广州的电影院开始多起来了。片子也多起来了,各种国产的、进口的、科幻的、武侠的、神化的、战争的、历史的、生活的等等题材,应有尽有。但是,比较能卖座的一般是好莱坞的大片,国产片很少有卖座的。那个时代,美国是很多年轻人梦想的美丽国,我身边很多朋友、同事、同学,都舍弃了祖国,奔赴到心中的美丽国度去追求梦想了。我默默地看着他们去追逐梦想,不参与、不羡慕、不妒忌,只祝福。

最近几年,我渐渐发现,国产的片子题材和情节越来越丰富、制作水平越来越高;而好莱坞大片却单一枯燥,越来越看不下去了。随着2024年末美国的一场大火烧到了好莱坞的老家,代表着美国文化的好莱坞大片的没落,2025年春节国产片子大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能不为这个高光时刻而感到自豪。国产影片的大卖,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华文化越来越强大,中华文化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走向世界。大唐盛世,国外使节来华求欧阳询的书法真迹,一字难求的历史,必将重演!

从中国电影市场和消费变化情况我们会发现,票房新高的背后,并非是“口红效应”,而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连肉都吃不起的日子到现在衣食住行无忧,丰衣足食的生活,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了,追求有质量的精神享受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消费。用马洛斯的需求模型描述,就是中国人民已经从简单吃喝的生理需求的阶段,发展到社交情感需求或者是求知审美需求的阶段。这明明就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消费升级的表现,却被硬生生地套上了“口红效应”。

另外,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养成。很多人有钱,但出于各种原因,就是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像我妈,就是因为不喜欢电影院那种封闭环境,嫌空气差,买票请她去她也不愿意去;又像我一个朋友,觉得去电影院还不如自己家的家庭影院高级。所以,电影消费是需要培养的一种习惯,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消费模式的表现。所以,电影消费市场的好不好,不能简单地与经济环境挂钩,还与人民的消费习惯以及提供的产品服务有关。

今天,我看到网上有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谈及今年春节消费现象是由于“买车不如观影”、“外出消费不如在家休息”的消费心理所导致。

我就问,买车和观影有啥关系了?买得起车的人,不在乎这个电影票价,也不会放弃难得的跟家人朋友去看场电影的机会;买不起车的人,省着这点钱也省不出一辆车,难道仅仅是因为买不起车而去看电影吗?真的经济不行了,想看电影和消费的,不是去电影院,而是在家上视频网站看。像我小时候,人民穷得丁当响,想看电影也不舍得花钱,那才叫经济不好。

“外出消费不如在家休息”更是扯淡。很多人长假不出去而待在本地,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不想去经历这些节假日“人从众”的低质量度假模式以及“人在旅途堵车时”的出行模式,节假日待在本地休息和消费,其实是中国人民理性消费和生活的表现。我身边很多朋友,正在规划着过年后去旅游。错峰出行将会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消费的趋势。更何况,今年春节中国的出行数据还是非常不错的,哪来这么多“外出消费不如在家休息”。

因此,今年春节电影票房的新高,就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不是“口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