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can't find the internet
Attempting to reconnect
Something went wrong!
Hang in there while we get back on track

Access AI content by logging in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A股等待最后一崩?来自隔壁老投。
A股继续窄幅波动,三大指数接着绿,全A等权指数跌1个多点。今年这个开局,确实是有点让人心塞了。量能今天大幅萎缩,预计全天可能要缩到连1万亿都没有了。其实这是个好事儿,下跌过程缩量,往往是逐渐筑底的过程。
现在网上有个论调是,A股正在等待最后一崩,因为如果9月底以来进场的那波融资资金,如果不走完被动去杠杆,也就是因为股价下跌而被强制平仓的过程,那市场就不能真正见底。
看下两市融资余额,从9月底以来迅速增加,12月12日见顶,之后缓慢回落,12月31日开始加速回落,说明很多两融资金正在平仓去杠杆,这跟市场的走势也是对应的。
特别是有个研报,引起了不少了资金恐慌。据其测算,去年9月末追进来的5077亿融资资金,假设平均杠杆率为1.5倍,平仓线为130%,那对应上证指数的平仓压力集中在3150到3200点。
这份报告是12月29日发的,当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后市场接连大跌,上周五上证指数盘中跌到3205点,非常逼近其测算的这个平仓线上沿,所以这份研报就火出圈了。
现在这份研报已经被删了。为啥被删呢?不光是引起市场恐慌,更关键的是,HT算错了。这个测算结果怎么来的?以10月8日上证指数最高点3674点除以150%再乘130%就等于3184点,就是3150到3200点区间。
问题是这份研报可能是个实习生写的,压根就搞混了杠杆率和维持担保比例的概念。
杠杆率=(本金+负债)/本金
维持担保比例=(本金+借债)/负债
假如你本金100万,通过券商两融账户融50万,那杠杆率就是150%,也就是研报里说的1.5倍杠杆率。而这时候的维保比例=(100+50)/50=300%。
当持仓股票的价格不断下跌,维保比例的分子端会不断缩水,而分母端(负债,也就是你欠券商的钱)不变,这时候维保比例就会不断下降。券商规定,当维保比例下降到130%,就要强制平仓,也就是所谓的平仓线。
所以,维保比例从300%降到130%,上证指数需要跌多少呢?假设需要跌X,那么计算公式就是,(100+50)*(1-X)/50=130%,从而得到X=56.7%。
也就是说,上证指数需要从3674点一路跌到1591点,才会达到这个平仓线。这显然远低于这个研报的测算结果。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人可能不知放1.5倍杠杆。券商两融,最多能借到2倍,也就是你假如你用100万本金做担保,最多能再融100万。那这时候测算出的X值,是35%。
也就是上证指数要跌35%才能达到130%的平仓线,这对应的上证指数点位是2388点。显然也很远。
所以结论就是这个测算是错的,大家不用太过恐慌,即便上证指数跌到了它说的3150点,也不会发生所谓的大面积平仓。
但是,即便不发生大面积的被动强平,一些资金看到趋势不行,主动平仓也是很有可能的。这对市场来说也会是一个抛压。
其实上面这个测算过程,依然还有很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用一个宽基指数来作为参照,可能就跟实际情况不符,大家融资买入的是个股和行业指数,里面的结构性不应该被忽略。另外,即便是要用宽基指数来作参考,上证指数这个单一市场的参考性也不强。
所以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波新进场的融资资金要主动平仓,哪些板块更有风险?
我用万得软件拉了一下,从9月24日到10月底,融资净买入最多的行业,是电子、非银金融(主要就是券商)、计算机、电力设备等。
这些行业,当初被新涌入资金推得比较猛,现在如果这波资金要退潮(去杠杆),风险也会是相对更大的。看看今年以来这几个板块,确实也是跌得最多的。这是盈亏同源。
很多人期待托底资金进来救场,只有在眼下这个政策空窗期,如果没有外力资金进场撑住,确实很可能会在一些风吹草动下,再次出现情绪崩溃。但在眼下3200左右的点位,恐怕救场的概率不大。就像这次对降准降息的决定,还是要“择机”,而不是立刻。
外资此时也很难指望。所以说到最后,如果还愿意等的就继续等,等待更明确的信号出来,比如川普上线后我们的应对,谨慎点的就轻仓看戏吧,把子弹腾出来,留给以后。